环境治理这件事,习近平和你一样一直努力着

2017-06-05

   今天,第46个世界环境日,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《习近平瞩望绿水青山》。与所有普通百姓一样,习近平期望蓝天、白云、洁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。

   无论走到哪里,他都心系生态环境保护。在云南,他跟当地省委书记、省长在洱海边合影。他说:“希望多少年后再照一张照片,那时候水比现在更干净、更清澈,如果不干净了,我要找你们。”在陕西,他强调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。在他看来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。“不能吃祖宗饭、断子孙路,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”;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”。保护生态环境、留住绿水青山,他亲自部署实施中央环保督察,要求严查腾格里沙漠污染等破坏生态的事件。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、造成严重后果的人,他要求追究责任,而且应该终身追究。如今,中央环境保护督察,在已督察的16个省份问责6400多人。

   古今中外,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。恩格斯在《自然辩证法》一书中写道,“美索不达米亚、希腊、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,为了得到耕地,毁灭了森林,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,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”。对此,他深刻指出:“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。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,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。”

   同样,中华文明也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。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道法自然”的哲理思想,“劝君莫打三春鸟,儿在巢中望母归”的经典诗句,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的治家格言,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,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。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,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、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。

   喜爱哲学和文学的习近平擅长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。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在他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,绿色、低碳、循环,成为中国“另辟蹊径”、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——并且是自主选择。在今天中国的政治语境中,论及“生态文明”,其实质是探求新的发展道路,再进一步说,是解决“中国向何处去”的问题。

   在具体工作中,习近平尖锐批评一些干部在“发展”问题上产生了误区,把“发展是硬道理”片面地理解为“经济增长是硬道理”,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。他指出:GDP快速增长是政绩,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;不能光追求速度,而应该追求速度、质量、效益的统一;不能盲目发展,污染环境,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,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,做好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工作。

   “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,必须严肃追责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、加强领导,纪检监察机关、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各尽其责、形成合力。”习近平如是说。

  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,建设现代化国家,走欧美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老路行不通,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迫在眉睫。能源资源相对不足、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,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。这一符合中国发展规律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理论,正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,也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,保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。各地正齐心协力,全力写好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这篇大文章。“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,不是一天变坏的,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,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。”习近平的话掷地有声。

'); })();